作為一位長期研究人機互動與數位傳播的學術工作者,我對溝通傳達與傳播科技始終充滿興趣。今晚,很高興可以參與由知名簡報顧問孫治華老師所主講的「AI 簡報術」直播。

這場活動的內容圍繞人類與 AI 之間的協作關係,特別聚焦於商業簡報場景中的應用。孫治華老師跟大家分享豐富的實戰策略和思考框架,不僅關注技術層面,更探討了 AI 時代下的工作哲學。

簡報策略學|商業邏輯X關鍵說服X高效製作 | 職涯發展課程 - PressPlay Academy
這堂課聚焦「簡報策略思維」,結合商業決策與實戰經驗,教你精準說服、掌握關鍵溝通,讓每場簡報成為成功的轉捩點。

以下,我簡單整理這場分享的核心觀點與實用策略。

AI 時代的到來與我們的定位

現今,我們已經站在一個歷史性的分水嶺。2024年,AI 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關鍵的轉折點。孫治華老師引用伊隆・馬斯克的說法:「AI 的模型訓練已經耗盡了人類累積的所有知識」。這意味著,AI 不僅掌握了我們所知道的知識,甚至包含更多我們未曾接觸的資訊。面對這樣的情形,我們該如何理解自己與 AI 之間的關係?

孫治華老師用一個冰山的比喻,生動地說明了人類與 AI 知識體系的關係:我們所累積的專業知識像是冰山上方的部分,而 AI 的訓練資料則如同冰山的下方——龐大且深不可測。這個比喻極其生動,也讓我們清晰地意識到:這個時代已經完全改變,我們必須順勢而為,接納並善用 AI 的能力。

然而,最關鍵的一點是:我們與 AI 之間的關係是「協作」,而非「一步到位的生成」。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本認知框架,幫助我們在 AI 時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
重新思考商業簡報的流程與策略

在 AI 時代,商業簡報的製作流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?孫治華老師指出,傳統的簡報製作過程可能包含以下步驟:

  1. 了解決策者需求
  2. 思考說服策略
  3. 尋找論證的數據
  4. 設計圖解
  5. 設定報告氛圍
  6. 精準回答問題

時間分配的轉變

  1. 收集資訊的時間大幅縮短:AI 能迅速提供大量資料,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不同網站和資料來源中搜尋。
  2. 閱讀資料的時間顯著增加:由於 AI 產生的資料量大,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閱讀、消化和理解這些資訊。
  3. 反問和驗證的重要性提升:我們需要不斷地向 AI 提問,驗證其提供的資訊,這成為了協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。
  4. 設計時間減少:AI 可以協助提供設計建議和框架,減少了這方面所需的時間。
  5. 相信度的建立成為核心:在閱讀和反問的過程中,我們逐漸建立對資訊的相信度,這是協作的關鍵成果。

協作而非一鍵生成

孫治華老師特別強調,與 AI 的協作過程是在創造相信度,而不是簡單地接受 AI 生成的內容。「你只能報告你所相信的資料」——如果我們不相信 AI 生成的內容,就無法有效地表達和捍衛這些觀點。只有透過深度閱讀、反問和驗證,才能真正建立起對資訊的相信度。

AI 工具的選擇與應用策略

在當代簡報製作的諸多環節中,不同的 AI 工具有著各自的優勢。孫治華老師提供了一個實用的 AI 工具選擇框架:

1. 了解決策者需求

使用工具:

  • ChatGPT:通用型對話 AI,適合多種場景
  • Claude:對複雜問題有較好的理解能力

關鍵策略:若要深入了解決策者思維,可將會議錄音透過 AI 工具轉為文字,再讓 AI 分析決策者的思考方式、關注點和潛在需求。

2. 思考說服策略

使用工具:

  • ChatGPT:可以幫助構思多角度的說服策略

關鍵策略:向 AI 詢問「假設我是一個職場老鳥,我會針對這個情境問哪些問題」,藉此獲取經驗豐富者的思考角度。

3. 尋找論證數據

使用工具:

  • 內部資料:NotebookLM(一次可上傳 50 份檔案,能很有效地理解內容)
  • 外部資料:Perplexity(在新聞事件和數據搜尋方面表現優異)

關鍵策略:添加「根據財報」等關鍵詞可大幅提升 AI 回應的專業性和可信度。如:「根據財報,AI 如何協助 ZARA 提升業績」。

4. 設計圖解

使用工具:

  • Claude:在商業圖解方面的表現不錯

關鍵策略:商業視覺模組如金字塔結構圖等,讓簡報看起來更具策略性和規劃性。AI 可以建議適合特定內容的視覺模組。

5. 回答問題

使用工具:

  • 多種 AI 工具結合:根據問題特性選擇工具

關鍵策略:事先使用 AI 模擬可能的提問,做足準備工作。真正的說服往往發生在回答問題的環節,而非報告本身。

與 AI 協作的深度策略:問爆它

孫治華老師提出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 AI 協作核心策略:「問爆它」。這不僅是一個技巧,更是一種思維模式。

深度提問的策略

  1. 不要一次要求過多內容:每次以 1500 字左右的內容為目標,進行深度的逐步探索,而非一次要求長篇大論。
  2. 框架請求:詢問「可以提供我一些框架讓我詢問這個題目嗎?」,讓 AI 提供思考的結構。
  3. 角色扮演提問:如「以科技媒體記者的角度來報導這個議題」,能獲得更加結構化、易懂且專業的內容。
  4. 個案分析深化:添加「請以個案分析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」,使回應更有深度和實用性。
  5. 持續驗證與反問:好比可以針對數據來源提問:「某個數據是 xx 人,請問這是怎麼預估的?有哪些根據?」

為什麼「問爆它」如此重要?

孫治華老師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觀察:許多人不善用 AI 的原因是「太有禮貌」。當 AI 反問「若您能提供 A、B、C 三個資料,我可以回答得更精準」時,許多人會退縮,認為自己沒有這些資料就無法繼續。

然而,正確的做法是繼續提問:「針對 A,你有什麼看法?你有什麼資料可以提供嗎?」。透過持續的互動,我們能從 AI 獲取更多有價值的資訊,並在過程中建立對內容的相信度。

正如孫治華老師所言:「你不問爆它,老闆就問爆你。」這句話突顯了準備充分的重要性,特別是在面對決策者的質疑時。

重塑簡報協作流程:建立框架與深度探索

在與 AI 協作的過程中,孫治華老師提出了一個結構化的流程,幫助我們獲取高品質的內容,同時建立對內容的相信度。

1. 建立框架

第一步是透過初始提問建立整體框架。在這個階段,添加「個案分析」等關鍵詞能顯著提升 AI 回應的品質。如提問「AI 如何協助 ZARA 提升業績(個案分析)」,AI 會以更結構化的方式回應,通常包含:

  • 現況分析
  • 問題定義
  • 解決方案
  • 預期效益
  • 實施步驟

這個框架為後續的深入探討奠定基礎。

2. 深挖關鍵點

當 AI 提供了框架性內容後,識別其中最關鍵或最有潛力的點進行深入探討。例如,在 ZARA 的案例中,「智能試衣鏡」技術可能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創新點。

透過角色扮演提問如「以科技媒體記者的角度來報導智能試衣鏡技術」,可獲得更加生動、專業且易懂的內容。道理很簡單,因為科技媒體記者基於報導的需求,原本就擅長將複雜技術轉化為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,同時又能保持清晰的架構。

3. 營運數據與預測

想要設計一份擲地有聲的商業簡報,往往更需要具體數據的支撐。透過類似「請提供相關營運數據與推估效益」的提問詞,AI 會提供更為具體的數據,如:

  • 客流量增加百分比
  • 轉換率提升
  • 平均訂單金額變化
  • 投資回報率估算

同時,我們可以要求 AI 進行預測性分析,如「可以幫我推估平均一天/一個月可以增長多少營收?」。

4. 驗證與反問

這是建立相信度的關鍵步驟。對 AI 提供的數據和觀點進行質疑和驗證:

  • 「這個數據的來源是什麼?」
  • 「這個預估是基於什麼假設?」
  • 「有沒有其他案例佐證這個結論?」

這一階段模擬了決策者可能的提問,如果你無法回答這些問題,決策者也同樣會質疑你的提案。

5. 整合與內化

最終目標是透過逐步探索,將獲取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見解。孫治華老師強調,每次以 1500 字左右為目標進行深度探索,而非一次要求過多內容。這種方法更容易讓我們消化和理解資訊,形成自己的判斷。

關鍵點是:協作過程是在創造相信度。只有當我們真正相信這些內容,才能有足夠的表達力去說服他人。

說服策略:換位思考的藝術

說到商業簡報中,說服策略自然是主要的核心。孫治華老師指出,真正的說服往往發生在回答問題的環節,而非報告本身。因此,準備一個有說服力的簡報需要深入的換位思考。

說服的核心:思考對方的付出和回報

孫治華老師以「說服老闆增加兩名員工」為例,說明了高效說服的關鍵在於思考對方的視角。當我們要求老闆批准聘僱兩名新員工時,從老闆的角度看,這意味著一年將支出約 200 萬的人事費用。

低效的說服理由:

  1. 因為加班會造成離職
  2. 員工不好找
  3. 會有大量的加班費

這些理由都是從員工或執行者的角度出發,沒有回應老闆最關心的問題:投資的回報。

高效的說服策略:

  1. 以營運角度思考:「增加這兩名人力後,預計每月可增加 XX 營收/效率,一年下來可創造 XXX 的收益」
  2. 卡點分析:「目前我們的瓶頸在於 XX 環節,需要特定技能的人才來突破」
  3. 降低風險感知:「在社群中已經有一些人選,他們具備所需的專業背景」

這種策略直接回應了決策者的核心關切:投資回報和風險控制。

用制度安撫人心

在說服過程中,孫治華老師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:「用原則和制度安撫人心,不要用口說的」。

例如,當需要說服資深員工接受公司變革時,僅僅口頭承諾「這對你有好處」是不夠的。相比之下,制定清晰的 KPI 和評估標準,明確說明他們在新制度下如何被評估、如何獲得獎勵,會更有說服力。

這個原則同樣適用於與 AI 協作的過程:不要滿足於模糊的回應,而是要求具體的框架、標準和數據。

結語

作為一位正在大學教 AI 應用的老師,今晚直播的內容和我的一些做法不謀而合。我觀察到孫治華老師在這場直播中不僅提供實用的技巧,更深刻地探討了 AI 時代人類與技術的協作關係。這種關係不是簡單的取代或依賴,而是一種互補和共進。(說個題外話,這也是我的博士論文所探討的主題。)

AI 的強大知識庫和處理能力與人類的策略思維和判斷力相結合,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價值。正如他在今晚的直播分享中反覆強調的:在 AI 時代,我們需要學會「問爆它」,透過持續的提問和深入的探索,將 AI 的知識轉化為我們自己的見解和判斷。

我們如何擁抱 AI
近年來,全球掀起一陣 AI 浪潮,所以我也不免俗地開始關注相關的議題。也因為研究如何善用 AI 的力量來寫作跟行銷的緣故,所以我開始在媒體撰寫 AI 專欄,並且在許多公部門、企業和大學院校講授有關 AI 應用的課程。

這種協作模式不僅適用於簡報製作,也適用於更廣泛的工作和學習場景。它代表了一種新的知識生產和應用方式,將重塑我們的工作方式、學習方式,甚至思考方式。

AI 時代已經到來,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與之共舞。孫治華老師的分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:AI 是工具,人是策略者;AI 提供知識,由人做出判斷。在這樣的框架下,我們才能真正發揮 AI 的價值,同時保持和提升人類獨特的價值。

AI 與人類的協作不是一鍵生成的過程,而是一種深度互動和共同創造。這種協作的核心是「問爆它」—透過持續提問和深入探索,創造對內容的相信度。只有當我們真正相信這些內容,才能有足夠的表達力去說服他人。

最後,誠摯向大家推薦孫治華老師的線上課程「簡報策略學」。